1929年,美国经济开始衰退,引发了持续到1933年的全球大萧条,多国民众灾难深重。
在此期间,顶峰时,英国34%的煤矿工人、36%的家畜养殖业工人、43%的纺织工人、48%的炼钢工人、62%的造船工人都失业了。
美国银行和企业纷纷倒闭。国民的财富骤降,以经济学家欧文·费雪为例,投资损失大约为七百万至三千万美元,失去了自有房产,只得与女儿同住。因为工厂不愿意雇佣薪资较高的成年人,家长们被迫让孩子辍学,去工厂打工,维持全家生计。仅纽约的无家可归者便达1.5万人,曾经最繁荣的街区成了他们的避难所。
该如何拯救市场和恢复经济?政府应当介入,还是不干预?经济学家和政要们对此各抒己见。
经济历史学家麦克·博多和巴里·艾肯格林回顾了美国所经历的多次经济危机,坚信此次大崩盘也将是下一次繁荣的前兆,政府不必干涉。
约瑟夫·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进程是混乱的。美国的股灾是商业周期循环的常态体现,正可清除经济体内的脓毒。
英国经济学家莱奈尔·罗宾斯主张基于存款储蓄的方式恢复经济;其导师凯恩斯则倾向于基于资产流动性的理论。师生俩竟因此嫌隙日增。
时任美国财政部长安德鲁·梅隆,他的巨额财富在自家的银行里安然无恙。因此,他主张“以无为应对万变”。在大崩盘发生几个月之后,他发表声明:“当前的形势或许是威胁,或许是悲观,但是我在当下没有发现什么值得我们大动干戈。”梅隆坚持稳健的财政政策,要求政府每一年度的开支不应超过当年的财政收入;他还力主通过提高税收来平衡政府预算。
新任总统胡佛与梅隆的观点相左。他认为:梅隆主张美国政府应完全放手,让这场大萧条全面清盘,自己结束。这实际上是清算劳动力,清算股票,清算农民,清算房地产。政府增加税收会使危机恶化;资本不应撤出,而应留在经济体中。
胡佛没有采纳梅隆的“无为策略”。在大崩盘持续的两个月里,胡佛便召集实业家、工会领袖、农场主和银行家开会,与会者都表现出少有的团结。一些大型企业承诺不减薪;亨利·福特将装配线上的工人日薪从6美元升至7美元,尽管A型汽车的销量骤降,1929年达150万台,1932年仅23.2万台。工人们也相应地停止了加薪的诉求。电力和铁路行业承诺,将在新项目的建设、修复和维护方面投资18亿美元。
胡佛又呼吁各州大力兴建堤坝、公路、医院、学校、港口和公共建筑等服务公众且能增加就业的项目。
胡佛的紧急救市方案成效立显。1930年4月,美国股市开始恢复正常运作,标普500复合指数比1929年增长了4.5个点。
但是,1930年6月17日,胡佛被迫签署了美国历史上最高的关税法——《斯穆特—霍利关税法》。许多国家立即采取了报复性关税措施,使美国的进口额和出口额均骤降50%以上;美联储在1930至1931年间,把货币供应量减少了三分之一;重创美国经济。直至1933年3月4日,罗斯福带着经济改革方案入主白宫,宣布要实行“为了美国人民的新政”,美国经济才重现曙光。
在大萧条期间,经营廉价商品的杂货店帮了英国政府的大忙。人们削减奶油和茶叶的开支;吸劣质的卷烟,5根2便士,只有生日或抽奖中奖了,才舍得花8便士买20根。杂货店低价进口的残次日用必需品,深受拮据的主妇们欢迎。伍尔沃斯百货成了在此期间最成功的上市公司之一。
大萧条在日本持续极短,仅一年多。这得益于高桥是清。1931年年末,他刚出任日本银行总裁,立即让政府摆脱“收支平衡的稳健预算”这一传统规则,开始大规模刺激工业生产,实施公共项目,资助军工与造船航运业。政府迅速和本国的企业家们合作,寻找出路;几年内便找到了新市场。
1930年的全球经济大萧条是学术界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。在本书中,塞尔文·帕克剖析了大萧条的根源,梳理了各方的应对策略;以翔实的史料再现了多国在大萧条中的实况,生动地记叙了它们走出泥潭的详细过程。
徐璐撰稿
《从萧条到复苏:1929年之后的世界股市与经济》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7年7月第1版
作者简介
赛尔文·帕克,英国经济史学家,曾任路透社和法新社记者并供职于多家著名媒体;另著有《成功者和失败者》。
本书目录
1 股票报价机的歌声
2 最后的审判日
3 全盘清算
4 来自英格兰银行的访客
5 铁腕大臣
6 法西斯的兴起
7 蒙塔古爵士的噩梦
8 巨船沉没
9 英联邦危机
10 “忍冬花香烟”经济
11 困境中的变革
12 萧条中的美国
13 罗斯福新政
14 希望与曙光
后记 一切还会重演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