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9年,13岁的高希均随父母从大陆迁居台湾。1958年,高希均硕士毕业;转年,他得到美国的助教奖学金,赴美主修“经济发展”专业。
然而,赴美单程机票需600美元(2.4万台币),高家倾其所有也难以支付。高父是少校,月薪800台币,高母以此养育5个子女,每个月的下半段,高母便以借贷和典当度日。为了筹措这600美元,高父只得提前退休,退休金仅1.8万台币,又求告乡邻,借得6000元台币。机场送别,高母不胜忧戚:此生大概再也见不到你了。什么时候才能凑足另一张机票回来?
令人欣慰的是,抵美后的第2 个月,高希均便每月从奖学金中省出30美元寄回家。1964年,他获得博士学位,此后一直在威斯康辛大学经济系任教。离家8年后,他携子回台探望双亲;高家也逐渐殷实安乐。
回首那些清寒克难、发奋自立的岁月,高希均有自豪,有自喜,还有很多感悟。最深的感悟是:“阅读救自己”。阅读对于人的一生至为关键。在年轻人所有的选择中,阅读最重要;若要有所作为,就要好好读书,好好做人,好好做事。
当代管理学者都强调:企业生存最大的关键,已不是资源、资金和技术,甚至不取决于人才与创新,而是要有持久的能力比对手学习得更快、更彻底。企业、政府与个人概莫能外。尼克松曾说:“一个了不起的领袖必定是一个了不起的阅读者。”若要预判企业领袖或政治人物的成败,只要细察他们及其重要幕僚,是否学习意愿高、反省能力强、专业知识深厚,是否有包容的态度和持久的阅读习惯。
生长于战乱中的大陆,成长在经济落后的台湾,高希均有强烈的危机感:要救国家,救家人,先要救自己。必须依靠现代方法,把自己从一个平庸的人提升为具有竞争力和高附加价值的人。这个现代方法就是教育,做到“专业内要内行,专业外不外行”;桥梁是认真、大量地阅读。“内行”靠专业精读;“不外行”靠泛读。在求学时,高希均经常晚上在图书馆阅读,从佳作中得到丰富的知识,分享他人的体悟、判断和见识,学会虚心、耐心和爱心。
2009年,高希均的文集《阅读救自己》出版,汇集了他近30年里写的70余篇短文。这些文章记载了他50余年学习的脚印。
本书的核心主题是提倡阅读。高希均认为,在现今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,知识更新迅速,必须终身学习,不断吸收新知,才能超越对手,拥有未来。在本书中,他还分享了如何选取有价值的书等多方面的心得。他详细介绍了多位自己熟识的出色的“知识人”,例如,为耶鲁大学创收150多亿美元的大卫·史文逊、在甘肃扶贫的台湾企业家温世仁等,他们通过不断刻苦阅读,业绩惊人。有一位中学教员,已届中年,带着几万美元的积蓄,拖着妻子及3名子女,从韩国赴美求学。通过勤学、实干,30年后,不但学业、事业有成,生活美满,他还虔心扶危救困,捐巨资回馈社会。
本书另一核心主题是传播进步观念。高希均将自己70余年读书阅世所形成的人生观、价值观和世界观与读者交流。
虽然高希均仅年少时在大陆生活过13年,但对大陆感情深厚。台湾的前途,两岸的关系,是他日夜思考的两大课题。他认为,国家不富强,终必遭人欺侮;政府不廉能,终必被扬弃;人民不争气,终必受人轻视。从全球来看,大陆在快速崛起,台湾已快速地被边缘化。他感到大陆与台湾各有50年的发展成就,但两岸目前还无法建立起互信机制与双赢的架构,盼望两岸领导人能握手言和,真正地开展“中国人帮中国人”。
本书中的文章要言不烦,意尽辄止,有些仅一页篇幅,但读者能够从其充实的内容中得到启迪。时间已证明不少观点是客观公正的。
例如,在2009年发表的《两种美国,两种心情》一文中,高希均提出,世界上有一个最开放与友善的“民间美国”,富裕、民主、多元,美国人民慷慨欢迎每年几十万外籍员工来深造;可惜,还有一个“官方美国”,自负、偏执,令人失望。
高希均10年前发表的这一观点,现在已得到全球很多有识之士的认同。
徐璐撰稿
《阅读救自己》人民出版社 2011年2月第1版
作者简介
高希均,1936年出生于南京;1949年赴台;1959年赴美读书;1964年获密西根州立大学博士学位,在威斯康辛大学执教30余年。1974年获威斯康辛大学杰出教授奖。
本书目录
卷前
卷一 投入阅读
卷二 亲近典范
卷三 深耕大爱